一周之内大蓝鲸购房新政连出,全国已有7城调控政策起变化!但别想多,2018依旧是个精准调控年”~

发布时间:2022-08-19

开年之初楼市这跟敏感神经就被牵动了~最近一周时间,南京先是人才落户购房政策大招不断,而后公积金贷款又频初新规,全国范围内更有7城密集启动差别化调控,包括兰州、厦门、青岛、天津等城市都出台了包括部分区域撤限购变限售、放宽人才落户和限购条件等措施,一时间被市场解读为调控松绑的信号。但就在这一大波动作出台以后业内发现,2018年仍旧是个"精准调控年",虽然很多城市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甚至一城多策动作频频,但"房住不炒"的主基调没有变,包括遏制投资投机购房等在内该"紧"的地方力度丝毫也没放松。

1

新操作又来了~大蓝鲸一周内购房新政连出,"以房留人"出招力度领先全国,公积金贷款也有新变化

仅仅一周左右时间,大蓝鲸的购房政策就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才安居、公积金贷款都连出利好~继1月4日南京公布40岁以内本科学历人才可直接落户之后,1月7日南京版《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炉,送出了高层次人才购买首套房不受户籍限制公积金最高可贷120万,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年限延长至5年等一系列福利,从而成为年初全国范围内人才安居政策力度最大、进展最迅速的城市。此外公积金释放出一大波好消息,南京明确楼盘未封顶也可办理公积金贷款,开发商拒贷公积金将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贷款终审时间也由去年的5个工作日缩减到眼下1个工作日完成,放款审核保持1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

最近一周南京人才购房及公积金新政一览

1月7日:南京市人才安居新政正式出炉力度堪称领先全国

1月7日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炉,涵盖一系列购房亮点,力度堪称全国范围内领先。亮点包括属于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认定的A、B、C类高层次人才,可选择申领不少于300万元的购房补贴、申购不低于200平方米共有产权房,免费租赁200平方米人才公寓,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房租的标准放宽到现有标准的2倍,购买自住住房贷款额度最高可放宽到限额4倍即120万。高层次人才以及政府重点引进企业中的核心团队成员,新型研发机构中的核心团队成员、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相当于三类高层次人才的人员购买首套房的,可不受户籍限制,通过在商品住房项目中筹集部分房源定向供应的市场化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对人才安居办法所覆盖范围以外的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时限由2年延长到3年,人才安居办法认定企业中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年限可延长至5年。其中学士(含高级工及以上)每人每月600元,硕士每人每月800元,博士每人每月1000元。符合条件的还可申购共有产权房。研究生以上学历及40岁以下的本科学历人才凭毕业证书、技术(技能型人才)凭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办理落户手续后,即可申请享受相应的住房政策。

1月10日:公积金管理中心发通告,拒贷公积金将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

1月10日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房地产开发单位不得拒绝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通告》,明确开发企业不得阻挠符合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购房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房,在取得销售许可证后应及时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签订按揭协议,以方便购房人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对具备签订按揭协议条件但坚决不办理手续的开发商,将对相关单位和责任人进行处罚,并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公管中心解释称,存在上述问题的情况将由中心贷款管理处进行受理、查询和核实,要求开发单位整改,在规定期限办理签订按揭协议手续。如楼盘因所在土地已设抵押,土地用途为商用,销售房产为独栋、类独栋、联排住宅等不具备签订住房公积金按揭协议条件的情况,房地产开发单位应如实将原因告知购房人,并做好相关解释工作。

1月11日:公积金管理中心明确楼盘未封顶可贷公积金,纯公积金房贷3天内可放款

1月11日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明确表示,根据《关于印发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目前贷款终审时间已由去年初的5个工作日完成逐步缩减到1个工作日完成,放款审核保持1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毕。目前南京住房公积金贷款资金比较充裕,如果借款人在购房时申请的是纯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话,现阶段在具备放款条件后3天内即可放款。与此同时目前南京公积金中心结合放管服改革要求,规定开发企业在领取《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不需楼盘封顶即可与中心签订按揭协议。开发单位在提交全部的签订按揭协议所需材料后,中心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逐级审核、审批及信息发布工作。此外自2018年1月1日起南京公积金推出一系列简化提取手续的便民措施。一是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提取时无需单位开具申请单,二是开展购房提取网上业务。职工及其配偶在南京市主城区(玄武、秦淮、建邺、鼓楼、栖霞、雨花台区)购买自住住房的,可在中心网上办事大厅申请办理提取。三是开展同行提取通兑业务。

2

新年首月除南京外全国已有7城进入"一城多策"时间,多城差别化调控限购定向放宽

而除南京外,1月份至今十多天内,全国至少已有7个城市出现了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楼市新政,遍布华北、华东、华南以及中西部省区。

这其中以西部省会兰州开年即局部取消限购最引人关注,1月5日兰州发布通知取消该市西固区、九州开发区、高坪偏远区域的住房限购政策,其余限购区政策继续执行,但不再提供社保证明和纳税证明。同时进一步强化价格备案制度,对核心城区实施三年限售。此举也引发了二三线城市即将对调控措施进行松绑的猜测。

不过就在新政实施当天兰州市房管部门就发布了说明,表示此次政策调整不是放松调控,而是落实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提高调控的精准性。不再提交社保和纳税证明并非取消限制,而是改进审核方式,将原由购房人提供相关证明改为由房产部门通过社保及税务部门系统进行核查。对供求矛盾突出房价较高的主城区继续从严限购,外地户籍仅允许购买一套,此外还加入了3年限售措施,取消限购的郊区也包含在内,公积金贷款门槛也更加严格。有业内专家指出,从解释后的政策看,兰州主城区域不仅严格限购,还加码了限售,同时要求进一步强化价格备案制度,调控反比以前更严了。

机构数据则显示,去年兰州去库存周期已长期维持在17个月以上水平。市场过热主要集中在城市,郊县去库存周期比较高,严格收紧限购意义不大。另有数据表明,截止2016年兰州市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城乡人口比例尚不足3:1。过去数年新增户籍人口不足万人,增长率甚至低于甘肃省许多县级城市,在这个前提下局部松绑也在情理之中。

其余城市则大多出台的是与南京类似的人才购房政策,省会城市中如郑州自1月开始办理青年人才购房补贴。符合条件的博士、硕士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首次购房补贴2-10万元,本科以上学历非郑户籍人口在该市购首套房不受限制。广州增加安排各区的引进人才落户指标,特别对黄埔、花都、南沙、增城等区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二线热点城市中如东莞出台住房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新入户人才租房每年每人补贴6000元,特级人才买房最高补贴250万,还有一些热点城市侧重于放开落户限制,符合条件的人才落户后也可以以本地身份购房,如青岛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加快取消购房购房面积、就业年限、投资纳税、积分制等落户条件;天津实行引进人才租房落户政策,同时对在该市高职院校毕业的外省市毕业生在津就业并申报落户的,由毕业2年以内调整为30周岁以下。

事实上,去年一年全国就已经有20多个城市与地区发布了引进人才的新政策,"以房留人"已形成空前热潮,其中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去年的四季度,也包括了相当一部分房地产热点城市。如武汉在去年底推出人才"房票"新政,非本市户籍个人凭"房票"可在武汉购买首套住房,高校生在读期间可缴纳公积金,毕业生可以低于市场价20%买到安居房;厦门针对高层次人才推出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贴,人才安居房可不受户籍年限等限制;福州去年11月为233位高层次人才颁发"闽都英才卡",持卡在市区购房免提供个税或社保证明;长沙推出专科以上学历及技师以上职业资格人才首套房不受户籍社保年限等限制;省内城市中,昆山去年10月发布人才安居实施办法,本科在职人员不限购,人才购房补贴最高300万元;同一时间无锡也推出高层次人才在锡购房不限购的措施;一线城市中上海去年底也定向推出在临港开发区工作并居住的人享受专项加分政策,紧缺急需人才可直接落户。

业内分析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新一线"、"新二线"城市纷纷加入人才争夺战,这其中"以房留人"的安居政策成为重头戏,吸引人才的亮点举措也不外乎租房、买房和落户等方面的优惠,例如本科可就业落户、毕业生落户可买房、专科以上首套房不限购等。这背后也反映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对人的需要十分迫切,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有眼光的城市都会考虑人才问题,但很多中青年人才购房能力有限,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满足他们的刚性住房需求,留住人口尤其是人才的城市才具有竞争力,这是出台政策最重要的意义,而非直接针对先前的限购政策。当然也要看到,一方面大量人才的导入对于楼市会形成一定的需求支撑,另一方面人才优惠的确对限购有局部放宽,容易产生市场中的水晕效应。但总体上看,购房和落户门槛降低只是"以房留人"的部分内容,后期随着长效机制多主体供应结构建立,对于人才导入将会更多地以提供安居房源为主。

年初并非所有城市都在定向放宽调控门槛,还有一些城市则出台了更为严格的调控政策。例如本月12日海南省宣布对住宅用地细化管理,将严格控制商品住宅用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鼓励租赁住宅用地供应。明确其他用途用地不得擅自调整规划改变为商品住宅用地。对位于生态保护核心区的市县,停止安排新增外销型商品住宅用地供应计划。全面停止办理产权式酒店用地审批手续。禁止将商品住宅用地与其他产业项目用地捆绑或搭配供应。禁止商品住宅项目用地提高容积率。对商品住宅类用地严格管控,以挖潜盘活存量地为主。

此外在近日,包括湖北、福建、四川、宁夏等多个省份相继召开住房城乡工作会议,这些省份均指出2018年房地产调控将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并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重点建立商品房+政府保障房+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的多元化供应格局,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业内表示,2018年楼市调控将从一城一策朝着定向调控的多城多策、一城多策转变,从过去以"限"为代表的短效机制向长效机制转变,真正实现房住不炒。

年初部分省份住房城乡工作会议要点

3

2018将成全国楼市"精准调控年",此前"一紧一松"规律将画上句点

在经历了一连串调控"新操作"之后业内观察认为,虽然年初这段时间各地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甚至一城多策的动作频频,但"房住不炒"的主基调没有变,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方向没有变,遏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的力度没有变,只是在路线图上更加遵循"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这一要求。放松部分非核心区域限购、高层次人才限购、支持改善性需求住房购买等举措,也是在响应中央提出的"实行差别化调控"和"把握好工作节奏和力度",告别"一刀切"转向精准施策。调控这本"经"并没有被"念歪",市场也不应存在政策松绑楼市反弹等误读。

事实上,除了调控"似松实紧"的兰州之外,还有部分热点城市政策并没有调整或松绑,也被市场舆论"误会"。1月3日针对有市民在12345政府服务直通车上对部分楼盘"限价"的疑问,合肥国土局及物价局进行了回复。回复中提出了包括"商品住宅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商品房价格由开发企业根据开发建设成本费用、税金、利润和市场供求等多种因素自主定价"、"政府价格部门不得核定商品房价格"、"2016年11月开始居住用地实行限房价、限地价的土地拍卖方式,要求竞得人办理住房销售明码标价备案价格不得高于区域内2016年10月31日前同品质同类型项目最高明码标价备案价,但在2016年11月之前出让的居住用地没有此项规定"等说法,被市场解读为合肥限价政策已经取消。

对此合肥市国土局和物价局随后也均进行了"辟谣",该市国土资源局表示,2016年11月以前出让的居住用地同样严格执行国家及省市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措施,具体以合肥市物价局回复和公布意见为准。合肥市物价局申明,新建商品住房首次明码标价备案应按项目地块参照同区域同品质同类型新建商品住房备案价格确定首次备案价格;同一项目同类房屋6个月内不得上调备案价格;再次申报备案价格超过6个月的上调幅度不得超过1%。

各大央媒也在密集关注这一波差别化调控动向。1月4日人民日报要闻版刊登了题为《租购并举,保持房地产政策连续稳定》的文章,文中提出:201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延续了严厉态势。全国共有54个城市出台调控,共有129条限购政策,169条限贷政策,15个城市实行"认房又认贷",48个城市限售。严厉调控之下,市场正趋于稳定。2018年房地产将实行"差别化调控,力度不放松,避免大起大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意味着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整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表明调控目标不会动摇、力度不会放松,决不能让投机因素重返市场,注重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同时保持政策稳定性也会避免市场硬着陆、大起大落。

文章分析指出,从外在环境看,当前经济增长对房地产开发投资仍有较强的依赖,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土地、税收等制度改革以及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都需要时间,发展租赁市场和共有产权房等在短期内难以对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从内生机制看,居民买房进行资产保值升值的需求仍在,银行向房地产加杠杆的动力仍然强劲,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依然很强。因此2018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会维持中性趋紧的态势。未来一二线城市五限政策仍将持续,限售可能会推广至一些前期价格上涨较快但未出调控政策的三四线城市,居民房贷政策也将保持从紧。

1月10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再次发表评论文章称,不能将楼市精准调控与政策松绑论混为一谈,文章称,无论是取消个别偏远区域住房限购政策的兰州,还是针对人才放宽落户政策的各个城市,都被误解成了"楼市政策松绑论"。而以兰州为例,首先从去年年初实施楼市调控政策至今,兰州主城房价快速上涨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楼市呈现"价稳量降"的局面。其次各个区域的楼市出现了分化,此次放开限购的偏远区域房屋供应量占到了整个兰州新房面积的七成以上,房价仅为主城区一半,购房者多是刚需和改善型家庭,限购政策限制了这些家庭的购房需求,同时也造成了这些区域房屋库存量加大。为了打击主城区内的投资投机性需求,兰州还补上了三年内限售的政策。这"一放一补"是兰州有关部门根据当地楼市实际的情况作出的分类调控和区域化调控,凸显"因区施策、精准调控"的特点,合情合理。

文章指出,舆论对楼市政策的敏感,从侧面也反映出当前楼市调控已进入关键期。十九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早就为楼市定了稳定发展的基调,"房住不炒"是对楼市的权威定位。住建部要求2018年将抓好房地产市场分类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针对各类需求实行差别化调控政策,满足首套刚需、支持改善需求、遏制投机炒房,库存仍然较多的部分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要继续做好去库存工作。在经历一年多的调控后,当前我国楼市发展趋于平稳。在"因城施策"前提下各地针对当地的楼市情况采取的政策微调是有必要的,也是对过去一刀切式的政策调控弊端的有效调整。2018年各地楼市政策的微调可能将进入常态化时期,对此市场无需反应过度。

新华社在兰州调控政策出台的第一时间发文称,兰州的差别化调控不会造成房价大涨,首先兰州市此次调控政策中进一步强化的价格备案和主城区大部分区域限售等内容政策,成为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双重紧箍咒。此外还对在主城区四个区大部分范围内的住房实施了限售。限售区域要远大于限购范围,将会使许多购房者在购房时会更加慎重。

1月10日新华社再度发文《新年楼市调控风向问与答:"房住不炒"的目标会不会变?》。文中着重回答了三个问题:房住不炒的目标会不会变?地方调控的措施会不会加码?以及限购的铁律有没有可能突破?文章分析指出:兰州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松绑部分非核心区域限购,对限购的认定进行放松但对炒房依然零容忍,因此相应推出了限售政策。而只要房价上涨的预期没变,调控政策便不可能松动。很多城市调整人才落户及购房政策的做法,实际上去年就已经有很多,限购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一道硬杠杠,违反限购规定当然是违规行为。但是合规的突破限购政策也只有一种途径,那就是人才引进。

央广网报道则指出,"一城多策"可提高调控精准度。类似兰州这样的城市对库存过多的区域松绑,对于库存少的区域加码调控,此举也符合调控大方向。与此同时过去一些城市的目标主要是去库存,而当前去库存是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换言之楼市调控依然会继续。

此外包括经济参考报、中国证券报等央级媒体也刊发报道指出,2018房地产迎来长效机制关键年,长效机制的建设实质就是市场的稳定和房住不炒的实现。在此过程中,政策面将开启一城多策分类调控方向。短期调控与长效机制的衔接将更为紧密,大力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深化发展共有产权住房试点,在控制房价水平的同时,完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健全。

历史数据表明,政策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加快建立市场调节长效机制、减少短周期的市场调控十分必要。2018年房地产长效机制将由理论层面进入实践层面。对炒房的打击还将持续,楼市交易特别是收紧政策城市的楼市交易将基本由自住需求客户完成,更多资源会倾斜到租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功能将从投资增值向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回归。另外从"信贷偏紧"、"限购限售持续"、"需求端依然低迷"、"租赁市场配套未完备"等方面也可判断目前认为房地产已经回暖为时过早。 首先房贷利率仍维持高位,1.1倍首套房贷利率仍是主流。数据显示2017年12月份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38%,相当于基准利率1.098倍,环比上升0.37%。此外绝大部分实行房地产限购限售的城市依然没有松绑限购限售。

专家表示,与2014年时楼市取消限购不同,今年所谓的松绑限购是局部的、有条件的,局部体现在郊区市场,有条件体现在松绑后附加了限售的政策。事实上过去部分城市的一刀切限购,并不利于市场平稳,预计后续还有城市会出现政策调整,并执行"一城多策"。而像北京、上海这类重点城市,一时还不会放松。但具体到每个城市又有所不同,如在调控政策相当严的地方,采取一些局部松绑政策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更为重要的是,房地产调控将从需求侧着力转为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市场有供求两个方面,需求就是购买力,包括净流入人口、当地人口以及投资性的购买需求;供给方面,土地供应决定了房屋的供应数量,供应主体决定了房屋的供给结构。以往楼市调控的思维大多落在了需求侧,鼓励人们购房就增加补贴,增加贷款,减少税费,甚至还给户口、给工作。反之限制购房,表现在政策层面如限贷、限购、限价、限售。一旦放宽便形成市场周期性起伏,而从去年开始,调整土地供应优化市场结构,加快建立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已经成为调控重心,长效机制也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以上部分内容综合南京发布、宜居南京、交汇点、新华报业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广网、中新网、经济观察报、中国房地产报、中国证券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