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只此青绿,国潮风起、青岛再塑文旅新IP

发布时间:2022-08-17

来源:青岛广电·回澜听涛

青绿画中静待千年,诗意舞绘千里江山。

凭绝色现象级出圈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再次于青岛展卷,4天时间、6场演出,在青岛大剧院刷出9300余人次观演的佳绩——场均观演逾1500人,几乎场场满座、座无隙地。

翠浓海碧正当时,无论是外来的游人、还是本地的青岛人,大多玩心在户外。《只此青绿》能跟碧海蓝天的山海之景、光影变幻的城市夜色抢流量,一方面足见这座年轻的城市、仍蕴藏着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一方面也彰显出城市人民对更高阶文化与审美的迫切渴求。

按照原定计划在今年8月二巡青岛的《只此青绿》已于3月开票。先期开售的四场演出全部售罄,新增两场依旧一票难求。

这样的紧俏,展现了青岛文旅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当所有人都在凭借地标性景点限时免票来揽客的时候,青岛能不能玩出新花样?

收钱的文旅是不是一定没有免费的文旅香?

走出去是文旅、迎进来是文旅,盘活本地固有文化消费的潜在市场,同样是文旅。青岛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散只此青绿式的文化消费魅力?

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伴随着《只此青绿》的火爆开场,国潮澎湃青岛大剧院传统文化演出季也由此拉开序幕。这个全新的文化品牌系列,接下来将继续上演全面展现敦煌飞天艺术的舞剧《敦煌》、中国歌舞剧院口碑之作现象级舞剧《李白》,以及网红爆款自得琴社民乐音乐会《琴为何物·唐》三场大型演出。

国潮风起,青岛再塑文旅新IP。

01

借爆款、使巧劲

业界有这样一句不成文的定律:好的作品不等于好的上座率。真正要盘活文化消费,看品味,更要看眼光。

2021年8月,《只此青绿》在国家大剧院首次展卷之前,青岛大剧院就已经将这部舞剧锁定为2021青岛・大剧院艺术节闭幕演出。只可惜,原定于当年10月的演出因疫情延期,最终在今年1月得以成行。

彼时,《只此青绿》已登上《国家宝藏》展演入画片段;元旦日,B站跨年夜《只此青绿》演出片段实时在线观看人数达1.8亿;尔后虎年春晚、央视元宵晚会接续出圈,青绿腰惊艳全国。

如今回看近一年前的选择,不得不惊叹于青岛于文旅资源挖掘上的高度敏感。

文化走出国门、科技领军出海,国潮也渐次迎来全新3.0时代。根据百度提供的搜索数据,以2021年为届点,十年间国潮关注度暴涨528%。这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支撑下的新风向,也开启了新的爆款流量池。而要引爆文化消费,自然要选爆款中的爆款。

远黛秀峨,只此青绿,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就在不久前,某国民度较高的茶饮品牌也与《只此青绿》达成合作,推出联名限定饮品,足见国风之热、千里江山之火。而这样的超高人气,也恰是青岛大剧院力排万难、二次引入的底气和魄力:

这部舞蹈诗剧,是青岛文化审美的定向选择,市场的热情回应也再次外显了青岛文化消费进一步深度挖掘的可能——这是一个亟待双向开发的广阔领域:

市民渴求优质精神消费,优质内容同样需要优质场景得以释放。青岛具备这样的场景,同时匹配充足的需求,并期待着在网红图鉴上留下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换言之,国潮风起之时,青岛正借爆款为支点,撬动更多的文旅消费可能

02

文旅的文,到底能带来些什么

消费的主体,是人。看城市消费,是看城市经济活力,同样也是在审视拉动消费的主力人群——年轻人。而如何让年轻人发现这座城市、选择这座城市、留在这座城市,又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常谈常新的话题。

寻网红而来的年轻人,会在第一次打卡青岛时留下太美了的评价。在留下令人足够惊艳的第一印象后,青岛要靠什么来吸引全球游客二刷三刷,培育起青岛文旅的回头客?

青岛的好玩儿,当然不止于山海,不止于海鲜啤酒,不止于木栈道、大红墙。惯于视觉刺激的Z世代年轻人,渴望更深度、更灵魂的体验。而这,也恰恰就是文旅中文的价值。

作为青岛文旅地标之一的青岛大剧院,可谓输出价值最密集的场所。自投用以来,剧院共演出2500余场,接待观众近240万人,接待艺术家及艺术团体近2000。

循序渐进、稳步增长的数字预示着正向同步的市场需求,而当这个市场越来越稳定且越来越成熟的时候,青岛该有更进一步的考量。

去年年底,一部沉浸戏卖了3个亿的消息刷爆了上海人的朋友圈。《不眠之夜》在上海驻场,将一栋烂尾楼重新装修改造成演出场所,并结合场景重新进行本土化剧本创作。

如今,这部剧常驻上海已近五年,观众平均年龄在22-35岁之间,除上海本地观众,还辐射长三角、港澳台及其他城市。

由此观之,好的驻场演出、好的文化内容本身就是城市一张独立的文化名片,是提升一座城市软实力最讨巧的捷径。

一部剧能让人记住一座城,一部现象级作品在一座剧院长期演出,也能让剧粉们不断积累、沉淀、发酵,最后让这剧成为城市文化代言人,而这也正是类似百老汇、伦敦西区这些世界闻名的文化街区生长的过程和规律。更是值得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青岛是不是也可以?敢想,才有下一步敢做。

03

以文带旅,全面起势

在只此青绿刷屏的同时,《天才演绎法》带着青岛取景轮番热搜巡游,上海笑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将脱口秀厂牌山羊GOAT 搬到了青岛、撬动Z时代消费新增长点,青岛城市推荐官数字人青岛小嫚悦动于裸眼3D大屏,教堂光影秀重新点亮引爆老城人气……

人们恍然间发现,青岛文旅早已不再拘泥于山海之城的标签,对流量的牵引也早已不再局限于季节,文字当头,正逐步模糊旅的淡季与旺季。

在山东省擘画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中,文化繁荣兴盛是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之一。其中明确提出要塑造文旅产业新优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国际著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而龙头青岛,责无旁贷。作为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电影之都,青岛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坚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这套框架扎得有多扎实?

自然禀赋不论,青岛博物馆有108家,总量位居全省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三、全国第五。其中94家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占全市博物馆总量87%;

挂牌五星级饭店3家,五星级饭店总数达11家,占全省接近三分之一,打造高端度假酒店集群;

培育打造1处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处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级以上康养旅游、中医药旅游、工业旅游等文旅新业态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省首位……

骨架够全、够硬,肉才填得踏实。

2021年青岛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35.9亿元;

四年来文旅消费促进活动,累计发放消费补贴1.25亿元,直接拉动文旅消费5.2亿元。

软实力,就是硬经济。一手好牌的青岛已经找对了路。还会有哪些更新颖的融合、更炸裂的爆款?还会有哪些更突破的产业集聚、更强劲的经济牵引?我们拭目以待。